首页 > 新闻资讯 > 企业新闻

企业新闻

白族扎染市场分析(白族扎染技艺的旅游开发价值)

时间:2024-09-07

白族扎染之乡是哪里

1、周城是一个拥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古老村落,被誉为“白族扎染之乡”。这里保存着完好的白族民居建筑群,大多数民居仍然保持着传统的“三坊一照壁”和“四合五天井”的建筑风格。走进周城,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了那个马帮穿行、商贾云集的年代。除了建筑风格独特,周城还以白族扎染技艺闻名于世。

2、白族村寨周城(扎染之乡)联系方式:坐落在离下关38公里处滇藏公路旁的周城,白族村寨周城(扎染之乡)景点简介:坐落在离下关38公里处滇藏公路旁的周城,是云南省最大的自然村,面积4.7平方公里,人口8868人,几乎全是白族。

3、周城被誉为“白族扎染之乡”,位于大理古城北23公里,坐落在离下关38公里处滇藏公路旁,是云南省最大的自然村。扎染工艺源远流长,古称“绞缬”,发展至今分为“扎花”和“浸染”两道程序,“扎花”是缝扎结合的手工扎花工艺,“浸染”则是以板蓝根为原料,用手工反复浸染的工艺。

4、大理扎染的地方主要分布在大理市喜洲镇的周城村、环洱海地区以及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的大仓、庙街等地**。大理,一个风光旖旎、民俗丰富的旅游胜地,也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白族扎染技艺的重要传承地。

5、这个被美誉为“白族扎染之乡”的小城,坐落在大理古城北23公里,与下关相距38公里,靠近滇藏公路,占地面积7平方公里,拥有8868名居民,几乎全部是热情的白族人。作为云南省最大的自然村,周城集中了大理最大的白族村落,是一个向世界敞开怀抱的民俗旅游胜地。

周城被誉为“白族扎染之乡”,这里的手工品值得入手吗?

1、扎染之乡周城,周城被誉为“白族扎染之乡”,位于大理古城北23公里,坐落在离下关38公里处滇藏公路旁。到来的游客,很多跟着村民一起学习扎染,一起感受这种文化的熏陶,扎染纯手工做成,图片中是一口大缸,里面正是用板蓝根做成的染料,然后做好的白布放进缸里浸泡。

2、周城的白族女性以其优雅的装束和灵巧的双手闻名。她们的绣花包头不仅色彩斑斓,更寓意着大理的四大自然景观。周城的女性从少女到老妇,几乎都能手工制作扎染,这种传统工艺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如今更是远销海外,为周城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除了扎染,周城的白族还保持着经商和手工艺的传统。

3、在国内就有一座占地规模最大的白族自然村,非遗手艺很是火爆,吸睛无数,值得前往。村内居住的人们大多数都是白族原住民,并且拥有悠久历史底蕴,直到现在依然保存着完好的白族民俗风情,被称为中国白族第一大村。

4、在周城,从10多岁的小女孩到年逾花甲的老奶奶人人都会扎布。周城被文化部命名为“白族扎染艺术之乡”。另外,周城的传统白族手工刺绣产品也深受国内外游客的青眯,产品远销世界各国。还有许多周城白族群众在从事餐饮业,“酸辣鱼”成为周城白族餐馆款待佳宾的拿手好菜。

民俗旅游:到白族看扎染

扎染,是我国古老的民间传统手工耐没带印染工艺。 在白族之乡的云南大理,色彩斑斓的扎染制品,已成为民俗旅游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扎染,古称扎缬、绞缬,俗称印花布,有着悠久历史。

大理的风花雪月,白族扎染的艺术沉淀 在那遥远的大理,仿佛穿越千年的秦始皇长弓与汉家铁骑的辉煌,都沉淀在了苍山洱海的宁静之中。洱海的蓝,苍山的白,交织出一幅1500年的画卷,风花雪月,琴瑟笙箫,尽在其中。在大理,华丽的色彩仿佛变得多余,天子的明黄与布衣的嫣红在这里显得过于热烈。

白族扎染是一种技艺,它是云南省大理市地方传统纺织品染色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扎染古称绞缬,是中国一种古老的纺织品染色技艺。扎染一般以棉白布或棉麻混纺白布为原料,染料主要是植物蓝靛。扎染中各种捆扎技法的使用与多种染色技术结合,染成的图案纹样多变,具有令人惊叹的艺术魅力。

大理哪里有扎染房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周城村和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的大仓、庙街等地至今仍保留着这一传统技艺,以周城白族的扎染业最为著名。

云南璞真白族扎染博物馆位于中国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的喜洲古镇,是一个展示白族传统扎染工艺和文化遗产的专题博物馆。如果你计划前往参观,以下是一份详尽的参观指南:规划行程:在前往云南璞真白族扎染博物馆之前,先规划好你的行程。喜洲古镇位于大理市北部,距离大理古城约20公里。

来到云南肯定会遇到不少拥有少数民族特色的地方,比如我们今天要介绍的周城家庭扎染作坊就是独具民族特色。周城有1500户白族居民,是大理最大的白族乡镇,扎染作坊更是驰名国内外。如果有机会来到大理游玩一定要来看看扎染这古老传统手艺,好了话不多说,一起来看看今天的大理周城家庭扎染作坊旅游攻略。

扎染的传承

扎染的历史传承 扎染艺术起源于我国黄河流域,拥有悠久的历史。自贡扎染、大理扎染、白族扎染等都是其工艺分类的典型代表。 自贡扎染 自贡扎染被誉为“一代名染”,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这种艺术形式起源于清代,包括“扎染、拔染、防染”等技术。

要保持进行手工扎花和利用植物染料。手工扎花和植物染料染色的方式是我国传统手工艺的精华,也是目前白族传承扎染的价值所在[5]。因为扎花工艺需要具备挑花和优秀的刺绣功底,这两项技术都需要经过很长时间的练习才能够达到成熟的境界。

公元408年,东晋的作品已展现出扎染工艺的成熟,当时的绞缬产品包括简单的小簇花样,如蝴蝶、腊梅、海棠,以及整幅图案花样,如白色小圆点的“鱼子缬”,圆点稍大的“玛瑙缬”,紫地白花斑酷似梅花鹿的“鹿胎缬”等。

关于扎染的起源与文化传承如下:扎染的起源:扎染有着悠久历史。起源于黄河流域。起源于何时尚无定论。据记载,早在东晋,扎结防染的绞缬绸已经有大批生产。公元408年东晋时期的作品,扎染这种工艺早在东晋时期就已经成熟了。当时绞缬产品,有较简单的小簇花样,如蝴蝶、腊梅、海棠等。

扎染的起源与传承如下:扎染古称扎缬、绞缬等,是中国民间传统而独特的染色工艺。织物在染色时部分结扎起来使之不能着色的一种染色方法,中国传统的手工染色技术之一。扎染有着悠久历史,起源于黄河流域。据记载,早在东晋,扎结防染的绞缬绸已经有大批生产,扎染这种工艺早在东晋时期就已经成熟了。

扎染起源说,目前有两种,一说是起源于秦汉时期(小编还没有查到出土实物);一说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从新疆阿斯塔纳第六区一号墓出土的织物看出,类似如今自贡扎染图案中的方胜。出土的织物扎染技术成熟,已用于妇女的服饰。

白族扎染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

白族扎染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扎染布是白族特有的工艺产品,在大理城乡随处可见它的踪影。扎染不仅代表着一种传统,而且已成为一种时尚。当旅游者从当地把扎染天南海北地带到全国各地甚至国外时,它从远古时期走来的脚步仿佛与当代步伐连接到了一起,叫人不能不格外惊叹于它所具有的与众不同的魅力。

云南大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白族扎染技艺。白族扎染技艺,云南省大理市地方传统纺织品染色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扎染古称“绞缬”,是中国一种古老的纺织品染色技艺。扎染一般以棉白布或棉麻混纺白布为原料,染料主要是植物蓝靛(云南民间俗称板兰根)。

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备受瞩目,其中,白族扎染技艺因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历史价值,得到了国家的高度关注。在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正式宣布白族扎染技艺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标志着这一传统工艺被赋予了国家层面的保护和传承重任。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扎染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5日,经国家文化部确定,云南省大理市的张仕绅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它的发展现状挺好的。近年来,随着文化旅游的兴起以及民族文化保护的重视,白族扎染已经成为了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之一,并且在国内外都有一定的知名度,许多旅游景区和商业街区也开始销售白族扎染制品,使得白族扎染得到了更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染布者大多是白族,故尔人们又把它叫做大理扎染、白族扎染。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周城村和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的大仓、庙街等地至今仍保留着这一传统技艺,其中以周城白族的扎染业最为著名,被文化部命名为“民族扎染之乡”。12006年5月20日,白族扎染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